2022年中國文化創意產業園建設現狀
中投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3-2027年中國文化創意產業園商業模式深度分析及發展戰略研究報告》指出,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是一種產業集群現象,表現出獨有的產業特征、經濟特征、文化特征、藝術特征、技術特征、資源特征、市場特征和管理特征,是提升產業競爭力的重要途徑。主要表現為三種類型:產業園、產業區和產業基地。
所謂產業集群,是指經營同一種產業的企業群體通過地域關聯、功能關聯或目標關聯,形成在地理上的集中,它既包括同一類企業集聚,也包括其上下游產業鏈和相關支持性服務行業的集聚。產業集群可以通過中小企業間彼此競爭、相互學習、模仿和產業相關聯等效應,包括示范、推廣和帶動效應來提高產業效率和企業的經濟效益。由于產業鏈的存在可以提高區域的專業化分工程度,降低從新產品開發、原材料采購、生產加工、銷售流通等各個環節必須付出的交易成本。
產業園、產業區和產業基地在概念上有所區別。一般來說,產業園相對產業區更為完整封閉,有明確的管理主體,有清楚的地域邊界,經過系統的規劃,有一定的入園門檻,園內各種組織功能齊全,自成一體。產業區是依靠地域或經營特色自然形成的一片開放空間,地界模糊,管理松散,行政干預少,包容度大。產業基地是指針對某一單一產品和服務集中開發的空間,它不強調產業鏈的完整性,一般著重孵化功能。
20世紀90年代起,我國開啟文創園區建設,21世紀初,全國僅有48個文創園,截至2022年9月,文創園區數量已超過3000家。2019年國務院印發19號文,積極支持符合條件的國家級經開區主體IPO,繼2019年中新發展上市后,兩家文創園錦和商管、德必集團分別于2020年、2021年上市。2020年,證監會與發改委聯合發文,支持持有型國家戰略性產業集群、高科技產業園區、特色產業園區發行公募REITS試點。2021年文旅部印發131號文,明確提出到2025年,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達到50家左右,不斷提高創建水平,形成高質量的創建梯隊。2022年,國務院印發29號文,進一步指出要引導產業園區加快數字基礎建設,利用數字技術提升園區管理和服務能力。伴隨著政策牽引,我國文創園的發展也由“開發建設”為主導向“運營服務”為主導,由重資產模式向輕資產模式,由傳統物業管理模式向智慧化運營模式轉變。
2022年中國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域布局
中投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3-2027年中國文化創意產業園商業模式深度分析及發展戰略研究報告》指出,中國發展文化創意產業起步相對較晚,但資源非常豐富,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的潛力巨大,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化發展趨勢日益明顯。
在政府的積極引導下,中國文化產業已經初步形成了以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和基地為龍頭,以省市級文化產業園區和基地為骨干,以各地特色文化產業群為支點,共同推動文化產業加快發展的格局。與此同時,以“藍海創意云”為代表的一批文創服務平臺,正順應互聯網時代的發展,積極構建云端文化創意產業園,進一步完善文創行業全產業鏈的布局。
圖表 中國六大文化創意產業聚集區
資料來源:國際作家與作曲家聯合會(CISAC)
圖表 我國創意產業六大區域
區域
|
布局情況
|
環渤海創意產業集聚區
|
以北京為核心,延伸天津、濟南、青島、沈陽、大連、秦皇島、唐山等地。北京和天津兩大直轄市作為全國的文化中心,擁有其他城市不可比擬的人才資源和文化資源優勢,在文藝演出、廣播影視、出版發行、藝術品交易等行業具有雄厚的產業基礎,并已形成產業優勢。
|
長三角創意產業集聚區
|
以上海為核心,鏈接江蘇、浙江兩省的大城市,形成創意設計、數字媒體、廣告會展等行業為主題,建設一批創意產業因區。
|
珠三角創意產業集聚區
|
以廣州、深圳為龍頭所形成的創意產業聚集區,成為全國唯一的“雙核模式”,其動漫游戲、出版印刷、影視音像、廣告會展等行業的發展水平居全囯前列。
|
西三角創意產業集聚區
|
由重慶、成都、西安三個西部大城市構成的經濟區在工業設計、動漫、網絡游戲產業等具有一定優勢。
|
中三角創意產業集聚區
|
|
滇海創意產業集聚區
|
昆明、麗江、?、三亞等地在影視、會展、藝術表演及文化旅游等行業獨具持色。這些創意產業集聚區的出現極大帶動了周邊乃至全國創意產業的發展。
|
資料來源:中投產業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