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4月12日21時,正在運行的世界首個全超導托卡馬克EAST裝置獲重大成果,實現了高功率穩定的403秒穩態長脈沖高約束模等離子體運行,創造了托卡馬克裝置穩態高約束模運行新的世界紀錄。
東方超環EAST再創世界紀錄,不斷提供聚變堆運行實驗基礎2006年,東方超環正式建成,成為我國自行設計研制的國際首個全超導托卡馬克裝置。經過多年的努力,EAST大科學團隊自主研發了68項關鍵技術,建成了20個大系統,完成裝置建設并實現工程調試一次性成功,并于近年來屢次創造世界紀錄。
2017年:創造了101.2秒高約束等離子體運行的世界紀錄;
2018年:實現了等離子體中心電子溫度1億℃的穩定運行;
2021年:成功實現可重復的1.2億℃101秒和1.6億℃20秒等離子體運行;
2023年:實現了高功率穩定的403秒穩態長脈沖高約束模等離子體運行。
聚變能燃料儲量豐富,核聚變或為人類終極能源解決方案
核聚變能燃料儲量豐富,海水中含有大量的核聚變燃料氫的同位素氘。一升海水中含30毫克氘,所含的氘完全聚變所釋放的能量相當于燃料340升汽油的能量。海水中氘的總量約40萬億噸,按目前世界消耗的能源計算海水中氘的聚變能可供人類用數百億年。由于清潔、安全、資源無限,核聚變能被喻為人類未來的終極能源。
國內外可控核聚變項目不斷推進,商業化進程或加速推進
超導托卡馬克裝置,俗稱“人造太陽”,目的是把聚變時放出的巨大能量作為社會生產所需的能源,其原理是對劇烈的聚變核反應加以控制,稱為受控核聚變。目前全球最大的能源研究項目ITER正處于建造過程中,預計2027年建成點火,此外我國已實現技術突破,國內可控核聚變項目包括西南核物理研究院的環流一號(HL-1A、HL-1M)、環流二號(HL-2A、HL-2M)、中科院等離子體研究所的東方超環(EAST)等。近年來,民營企業或初創公司也開始參與可控核聚變領域,如新奧集團(玄龍-50)、星環聚能、能量奇點等,我們認為民間資本進入或加快推進核聚變商業化進程。
近期可控核聚變實驗成果:美國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LLNL)宣布實現人類首次核聚變凈能量增益,2022年12月13日晚,美國能源部召開新聞發布會證實了此次試驗實現了2.05兆焦耳能量輸入,達到3.15兆焦耳能量輸出,能量增益Q值為1.5。
投資建議:可控核聚變或為人類能源終極解決方案,未來商業化發展前景廣闊,近年來國內外可控核聚變項目持續推進,商業化進程有望加速,建議關注可控核聚變-托卡馬克裝置相關配套供應商。
國光電氣-托卡馬克裝置第一壁板、偏濾器等;
西部超導-可控核聚變超導線材;
航天晨光-ITER圓形膨脹節;
聯創光電-高溫超導感應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