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觀點:
醫療IT千億級市場,蘊含長期增長潛力。原因在于:1)醫療信息化建設短期內受政策強指引。我國2018年底發布的電子病歷評級政策正式開啟“以評促建”快節奏發展周期;近期雖無類似電子病歷這類的強政策,但我們認為“數字中國”主線疊加《“十四五”全民健康信息化規劃》等多個要點、時點明確的政策,支持力度較為充足,將開啟下一輪景氣上升周期。2)長線發展的底層邏輯為老齡化社會下全民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我國醫療存在嚴重的供需矛盾,醫療信息化是幫助醫療機構實現降本增效提質、提升民眾就醫體驗的必經手段,未來將逐步成為醫療機構的核心競爭力。3)“云數物智移”等前沿技術的發展為醫療信息化帶來新的轉型機遇,同時醫療信創建設如火如荼,國產化替代需求激增。4)突發公衛事件暴露行業短板,凸顯醫療IT價值。5)從下游醫療信息化資金投入來看,B端投入有保障、有提升,C端付費意愿加強。
供給端形勢較差,但仍處于變革之中,為市場所詬病的競爭格局、商業模式、業績兌現等方面逐步趨好。
1)競爭格局有望趨于優化。過早先發卡位+地域性導致醫療IT行業高度分散,造成產品標準化差、同質化嚴重、質量不高,行業整體發展遲滯。但參考美國經驗,我們認為頭部大廠具備技術優勢(產品化率高,平臺化建設能力強,前沿技術儲備豐富)和規模優勢(客戶資源深厚,整體化建設浪潮下承接大額訂單的優勢顯著),將通過內生發展逐步壯大市場份額;同時也可憑借資金優勢,收購兼并區域內中小廠商,外延式擴張突破地域限制。行業競爭格局有望進一步優化。
2)商業模式開始向平臺化轉型,醫療IT行業仍然以傳統的項目制為主,標準化程度普遍不高,毛利率分化嚴重,但以衛寧健康、創業慧康為代表的頭部企業上云已成趨勢,開啟向“解決方案模式→產品模式→平臺模式”的轉型,積極探索SaaS租賃、平臺分潤等新盈利模式。
3)業績釋放有望走向正軌。大型醫療IT項目建設周期長、難度大,會計準則更改為終驗法導致收入確認時點后延;疫情反復耽誤工期,業績不確定性加大。我們認為2023年疫情防控放開后,項目實施恢復正常;同時頭部企業積極進行技術升級大幅縮短產品交付效率,業績釋放有望走向正軌?紤]到防控放開+下游需求復蘇+部分訂單延期確認收入,我們預計2023年醫療IT板塊的業績基本面將迎來復蘇。
投資建議:
從行業整體估值來看,目前醫療IT估值回升至均值附近,仍有一定的上升空間。此輪行情,板塊低估值+強政策使醫療IT市場表現走強半年之久,但需注意業績兌現并未真正“靴子落地”,板塊行情需要持續性的政策推動+業績兌現支撐。目前部分龍頭公司股價漲幅已經較大,向上彈性不足,回調風險較大。但我們重申,醫療IT是目前少有的中長期高景氣度的行業,行業仍處于成長期,蘊含長期投資價值,無懼短期擾動,建議投資者持續關注醫療IT行業的演變。
個股層面,從行業供需端及競爭格局分析,我們認為產品線的長度及完整度優勢突出或在一些專業細分領域中具有較深護城河的HIT企業更具投資價值。綜合財務基本面、客戶壁壘、產品結構、業務布局等多方考慮,我們建議重點關注衛寧健康、創業惠康、嘉和美康、久遠銀海,相關受益標的為健麾信息、艾隆科技、山大地緯、德生科技、東華軟件、東軟集團、麥迪科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