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綠色能源產業理事會主席 、協鑫集團董事長朱共山近日在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主辦的企業家高峰論壇上表示,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背景下,硅材料和鋰材料作為兩大戰略性新興材料,正在能源轉型變革中發揮重要的推動作用。他指出,硅材料是未來的“新煤炭”,鋰材料是未來的“新油氣”,這綠色低碳發展的“兩條主線”和“兩個替代”是通向零碳未來的必選項和根本趨勢。
朱共山表示,當前,新一輪產業革命和科技革命正處關鍵時期,產業革命的根本是材料革命,科技革命的載體是材料科技。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背景下,硅材料和鋰材料作為兩大戰略性新興材料,正在能源轉型變革中發揮重要的推動作用。
他談到,硅材料是未來的“新煤炭”。能源轉型的實質,是硅能源替代碳能源。
在2021年6月份的上海SNEC大會上,朱共山首次提出,碳中和正在催生一場“硅基能源”取代“碳基能源”的清潔替代革命。能源轉型的實質,是以“硅能源”為代表的清潔能源,替代傳統的“碳能源”。
朱共山表示,與碳能源日漸枯竭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硅能源或者說硅材料的有效利用才剛剛開始,而且幾乎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硅材料作為光伏、半導體等產業的“火車頭”,是新能源、新材料和電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基礎。
他介紹,在光伏領域,晶體硅材料市場占有率達90%以上,硅光伏電池占世界光伏電池總產量的98%以上,其中多晶硅電池約占55%,單晶硅電池約占36%,其它硅材料電池約占7%。目前,中國光伏產業鏈各環節產量在全球市場份額均超過70%,連續多年位居世界第一。截至2022年末,全球工業硅總產能為631萬噸,其中我國產能為571萬噸,占比高達90.5%。
朱共山認為,在全球邁向碳中和的道路上,硅能源將扛起重任。光能源為硅能源提供能量之源,硅能源為光能源提供最佳載體。光伏發電從硅基到系統,每峰瓦太陽電池一年大約平均可發出1.5度電,能量回收期只有1年左右。
“協鑫FBR顆粒硅現在的綜合能耗,現在已經做到只有傳統工藝的23%,每公斤電耗降至14度電以下,可以帶動光伏系統全過程能耗再降低70-80%甚至更多,應用至系統發電后,只需要半年多一點就可以收回生產過程中所消耗的能量。而太陽能(6.880, 0.03, 0.44%)組件可穩定運行25年以上,有些甚至達30年。”朱共山表示,依托于硅能源的光能源,其全生命周期的電力產出是投入的65倍左右,是最經濟、最普惠也最低碳的新能源材料基石。“工業化時代的核心產品以碳基為主,電氣化時代的核心產品以硅為主,硅能源將從源頭改變世界,成為能源的心臟。”
朱共山強調,鋰材料是未來的“新油氣”,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途徑之一是交通的電氣化替代,交通電氣化替代的核心,就是用鋰,來替代油和氣。
“今年以來,雖然鋰價下跌,市場逐步回顧理性,但從資源稟賦來看,我國鋰資源相對匱乏,優質鋰資源稀缺,鋰資源開發技術和進度與需求的增速還不匹配,鋰材料與電動汽車、風光儲能、通訊儲能、家用儲能之間的供需關系,仍將在一定時期內處于失衡狀態。在動力電池方面,不管是主流的磷酸鐵鋰、三元鋰,還是其它技術路線,都是電芯成本、安全訴求和能量密度之間的平衡側重,歸根結底都離不開鋰材料。”朱共山表示,儲能電池也是拉動鋰資源需求增長的重要一環。除了電力系統,在電信基站、海外用戶儲能、數據中心等領域,都對鋰電池有著旺盛需求。
他介紹,在鋰材料領域,協鑫重點聚焦上游的鋰礦、鹽湖資源開發,以及正極材料、電池級磷酸鋰領域發力,銜接PACK包、儲能、換電站等移動能源基礎設施建設,形成業務閉環,構建鋰生態圈。“目前,協鑫在四川的仁壽、樂山,分別投建36萬噸和30萬噸磷酸鐵鋰正極材料項目,在眉山依托新一代硫酸法碳化工藝技術,投建3萬噸電池級碳酸鋰項目,形成垂直一體化配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