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長城汽車披露2023年一季度業績。
數據顯示,長城汽車一季度營業收入290.4億元,同比下降13.63%;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74億元,同比下降89.34%;扣非凈虧損為2.17億元;基本每股收益0.02元/股,同比下降88.89%。
銷量方面來看,長城今年一季度總銷量219968輛,同比減少22.41%。除長城皮卡同比有上漲外,其他四個品牌銷量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哈弗、WEY、歐拉和坦克四大品牌銷量分別同比下滑24.58%、76.18%、47.37%和6%。
在2022年財報中,長城汽車將其去年的表現描述為“深蹲”,用“起跳”一詞定義其2023年的主題。官方稱,2022年,長城汽車的選擇是保利潤打基礎,2023年,長城汽車將主動讓利以助力全面向新能源渠道轉型。
但對比去年全年總營收同比微漲、銷量下滑的成績,此次Q1營收下滑超一成、總銷量同比跌超兩成的業績似乎暫未“起跳”。
對于一季度的業績,長城汽車表示,盈利下滑主要系報告期仍處于產品結構調整期,基于2023年新產品上市節奏,加大新能源品牌建設及研發投入所致。
另一方面,申萬宏源在研報中指出,終端競爭格局惡化,折扣率增加也導致長城汽車銷售費用率同環比提升,對盈利形成壓力。
長城汽車總裁穆峰也曾在不久前舉辦的2023上海車展期間坦言道:“對于新能源汽車市場競爭的無序程度,長城汽車有所低估。”
財報顯示,長城汽車第一季度研發費用為15.34億元,較去年同期的13.24億元增加2.1億元;銷售費用從10.51億元上漲至14.54億元。
研發投入方面,穆峰曾公開透露,長城汽車將會增加對新能源汽車的投入;海外市場方面,長城汽車在2022年業績電話會上表示,目前公司對美國市場處于市場調研階段,在歐盟市場布局較快。
長城還拓展了其商用車業務。今年2月,其旗下如果科技官宣進入商用車領域。自此,長城新能源戰略正式進入乘商并舉全新階段。如果科技官網顯示,其新能源旗艦重卡(純電/燃料電池)將于今年12月亮相。
安信證券在研報中指出,長城汽車的魏牌藍山有望真正奠定長城的銷量基礎,后續梟龍MAX、梟龍、新摩卡、新拿鐵等眾多新車型有望延續這一定價策略,長城新能源銷量反轉可期。
業績承壓下,長城于去年年底將2023年業績目標下調為“銷量不低于160萬輛,凈利潤不低于60億元”。
中信證券對比分析稱,下調后更切合實際的目標有望對內部員工起到切實的激勵作用。